中國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與小提琴家帕爾曼同樣的受訪提問


帕爾曼與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訪談_一樣的提問兩種的答案
有關方面安排了帕爾曼與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訪談卻是背靠背的,對於同樣內容的提問,兩位元大師的回答和而不同。

學習提琴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林耀基:最重要的條件是看他是否有這個能力,我們選材一般會碰到四種情況,像開礦一樣。一種是才華橫溢的人,就像石油流出來一樣,那是最好的一種;還有一種是需要深挖,越挖越多,也是很好的材料;再一種,好像挖挖也不多;最差的就是一看就沒有什麼了。

帕爾曼:他們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才能,但最基本的是他們要有對音樂的熱愛,我一向認為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孩子學拉琴不應該是父母讓他們學,他應該自己想學,他在內心深處應該有一種自己期望聽到的聲音。那種你所需要的聲音是你學習拉琴的目標。

如何看待音樂中的少年天才問題?
林耀基:是有的。有的孩子,一看就是才華橫溢的,是一個可造就之材。但很重要一條是,這個材料有,實際上也不少,但出來的不是非常多。我們不難找到一個好的材料,好的苗子,可以發現,但是這中間要經過很多的變化。

帕爾曼:我想有些孩子的確是有才華的,很早就有掌握技巧的能力,但天才是危險的,一個孩子在8歲的時候就已經顯露才華,比一個在16歲的時候才顯露才華的孩子更會面對危險,因為他們的才華有可能燃盡。

阻礙少年天才成長的因素有哪些?

林耀基: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說他的身體能不能堅持得住?他的聲音怎麼樣?思想的方法怎麼樣?心理素質怎麼樣?應變能力怎麼樣?他的文化修養怎麼樣?所以最後出來的要經過困難、鬥爭,經歷過各種各樣的考驗。經歷過許多變換以後,還能夠不斷學習,不斷地吸取經驗,就能夠成。

帕爾曼:有太多的東西可以阻止他們的發展,家長、經紀人、唱片公司……每個人都想從孩子的成功中得到自己的一份好處,所以,讓孩子的天賦和才華順利成長是很難的,因為有太多的人沒有耐性。

學習音樂能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林耀基:我覺得是一個美育的問題,是一個素質教育的問題。培養一個技術好人不難。培養一個有覺悟的、有文化、有修養的,通過他的音樂、他的演奏能給人帶來先進文化的一種精神力量。帕爾曼就是一個例子,他是一個殘疾人,他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一流的小提琴家。他是小兒麻痹,但是他通過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鬥,他現在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師,這個從他的音樂裡面,從他對音樂的理解裡面,能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所以我們普及音樂教育就希望有更多的心靈完美的人。

帕爾曼:學音樂的孩子嘛,音樂就是他們的生活,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音樂應該是他們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因為這與數學、歷史、物理一樣重要。然而,不幸的是,在美國,許多人不這樣想,他們把學音樂看成了付錢洗衣服,家裡一沒錢就想到節省開支了,首先放棄的就是學習音樂了,這真不幸,這正是不學某樣樂器的孩子很難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的原因。

您認為在學習中,對學生來講,哪一方面的學習或感受是最重要的?

林耀基:我總對學生說他們應該有三個老師,大自然、生活和同行。學琴也是哲學,哲學就是要把對大自然的感受歸納起來,這是條真理,我們必須遵守這些規律的東西。所以光是拉小提琴是不夠的,他把小提琴作為一種參考,去觀察世界,再通過小提琴去表現世界。所以他需要跟大自然很好地去交流,不管來自大自然還是生活、意識。所以我講有三個高度,一個是大自然高度,一個是生活的高度,一個是歷史的高度,去理解作品,去表現作品。

帕爾曼:最重要的是學會聽音樂,被音樂所感染。聽音樂會,看別人演奏,或是聽唱片,不管是聽現代人的演奏,還是聽過去的演奏,要聽不同時代的唱片,找出傳承和變革,因為現在的變革和潮流要源於50年前。我常告訴學生,不僅要明晰今天的事情,還要清楚過去發生了什麼,去弄明白在過去曾經出現過哪些風格,就像學習歷史一樣,學音樂,就是用耳朵學歷史。

現在孩子們學琴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林耀基:一個是重複錯誤,練琴盲目,不得要領。我小時候學琴比較晚,因為我們在20世紀50年代學琴,沒有按照規律走。我們那時候看一個演奏家是先學外表,而不是學本質的東西。比如說手的高低呀,外表的姿勢呀,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腦子,瞭解不瞭解琴的規律。不按照規律辦事完全是一種主觀的、不科學的方法呀,那也是學不好的。我們現在很多學生會犯一個毛病,就是不夠科學的練琴。一個東西重複很多次,但並沒有把不好的東西取出來。就好像我們吃飯不能容忍有個蒼蠅在裡面一樣,音不准重複10個鐘頭不是壞了嗎?一筐水果裡面有兩個壞的,如果你不拿出來,那麼過兩天就全變壞了。所以我說要向生活學習,生活告訴我不能同流合污,不能污染自己的耳朵,不好的我就把它排除。

帕爾曼:我認為現在的琴童最大的障礙在於社交。當一個學琴的孩子上學以後,他會發現和周圍的孩子沒有太多的共同之處,所以有時候,這會成為問題,他不知道怎樣和周圍的孩子成為朋友,這就是我們夏令營好的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在這裡擅長音樂的孩子們有共同的語言,不到三四天他們就交了很多新朋友,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僅限於學琴的孩子,學藝術、學體育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更好的交往,這是一個挑戰。

東方孩子學習西方音樂必須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如何來克服?

林耀基:我們現在的大環境不如人家,因為它表現的是西方的音樂,所以從環境氛圍這方面我們就代替不了。你比如說歐洲文明,它的一些建築,它的歷史,我們中國是沒有的。我們中國有自己古老的文化,當然我們的文化給我們很多教育,但提琴畢竟是人家的樂器,所以這一點我們沒有優勢。但是我認為把基礎打得好一點,就是說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我們可以出國留學呀,請進來呀,出去旅遊呀,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們改革開放以後比以前進步多了。

帕爾曼:我並不認為東方孩子學習西方音樂有什麼問題,他們聽起來拉得很好呀,好像並不像在學習一種外語。

您怎樣看待國際比賽?

林耀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帶胡坤去參加比賽,那是中國零的突破。他是解放以後第一個獲獎者,我的印象很深。我們在芬蘭的第一次得獎,就說我們跑了匹黑馬出來。中國在國際比賽上第一次拿獎,我的心情很激動。以後有很多,我的學生得了十幾個金牌。這也算是圓了我一個夢,當時覺得國際比賽能拿獎是一個夢。現在是這樣的,有的學生正在走向世界。但我們還是年輕,我們才幾十年,從我學的那時候開始,我13歲學琴,那個時候多遙遠。所以就是因為這樣,我認為我們不能走西方的路。我們要走西方的路,要300年後才能追上他們。我們要總結這些規律,發揮我們中國5000年文化的底蘊。但是我們的時間還短一些,我相信我們在正確的改革開放的路線指引下,我們一定會達到國際的水準的,有我們的地位的。

帕爾曼:我可不喜歡比賽,真的不喜歡。許多人認為比賽是一種機會,我曾經在一個重要的比賽中得過獎,立刻就有人問我:再參加另外一個比賽怎麼樣?我就說:為什麼?我已經得了一個獎了,接下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為自己安排。人們讓我去評價各種比賽,我拒絕,因為我覺得比賽並不完美,因為在比賽當中,某個人某天拉得不好,也許是因為他感覺不對,也許有人在星期三拉得不好,A先生在星期三比B先生拉得好,而B先生偏偏在星期四拉得比A先生好,可不幸的是星期四沒有比賽,B先生就被淘汰掉了。我不記得我有什麼學生獲過大獎,哦,對了,好像有個學生進過大獎的決賽,但是我總告訴我的學生:你去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獲獎,參加比賽是為了獲得更豐富的經歷,那種在壓力極大的情況下的感覺,如果你贏了,那很好,但是我告訴我的學生參賽永遠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獲大獎上,因為有很多事情可能會出問題,會出現很多的不公平。我從不鼓勵我的學生參加比賽,我不相信比賽。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