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樂器「音樂性」要從哪兒來?


在學琴的過程當中,如果要判斷一個學習者是否有辦法將樂器演奏好,最簡單的兩大方向就是「技巧」以及「音樂性了」在課堂上老師教導自己的經驗及方法,無論是著重在練習上的方法或是強調基礎的重要,這些都無非是要讓學生能夠有更好的技巧,這些透過良好的教學,或是正確的練習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音樂性」老師可以透過「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但很難用「教」的方式做到,畢竟音樂性的表達與個性、人生經歷、生長環境、想像力等……都有關係,以下的三個條件若是你都有了,我認為在音樂性的表達上會有一定的幫助。

1.要唱

學琴有不少老師都會告訴學生應該要在心裡唱出音樂,或是開口唱出自己想表達的音樂。大師課上也常出現大師提醒學生你心裡怎麼唱,你的音樂就是怎麼出來。但不管音樂對錯,心裡跟著唱是一個開始,心裡不願意唱,沒有想像應該要有什麼樣的音樂,那麼很容易演奏樂器時後就是很呆版的。

2.要有人生經驗

外國老師如果聽到學生演奏很呆版,常常跟學生開個玩笑,「你需要去談個戀愛
」其實這個是很實際的,至少我從我的女生同學身上聽到,有談戀愛跟沒談戀愛的同一個她,拉琴拉出來的音樂真是天壤之別。你可以想像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的人怎麼表達作曲家寫給他情人的曲子呢? 至於這樣的人生經驗,有時後或許真的需要「等一下」所以有些家長聽到孩子拉琴感情不夠豐富也不用過於緊張,時間到了,自然的音樂性也就出來了。也不可否認在成長經驗當中,無論事有什麼特別的原因讓這個孩子特別快樂,特別痛苦,這樣的孩子在音樂性表達上也會比較豐富,這些人也許就是那些「天生」音樂性就比較好的人。

3.要發揮想像力

音樂裡面有太多的故事,而這些作曲家自己的故事未必是你我都一定有經歷的。例如這首作品作曲家是在愛妻剛離世之後所寫,而另一首作品又是形容芬蘭的風光,我們未必要有喪偶之痛或是真正到過芬蘭才能用音樂表達情感,這些就需要足夠的想像力才有辦法表達類似的情感了。

無論是有多好的音樂性,也是需要透過高超的技巧才有辦法在樂器上表達出來,所以也請不要忽略的最基本的技術性訓練,沉穩的技術加上豐富的情感表達才有辦法演奏出感動人的樂音。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